节日热点营销对大多数品牌来说是一场被绑架的营销“战役”。

 

为什么这么说呢? 

 

解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必须先回归到营销战略的本质上。无论是在传统时代还是数字时代,营销战略的本质有三点是不变的,分别是需求管理、建立差异化价值、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

 

 

下面基于营销战略的三点本质,我们再来看节日热点营销。

 

对于节日,各大品牌的想法是无论有没有关系(没关系也要扯上关系),蹭上一波热度总是好的。毕竟节日就在哪里,你不蹭有的是人蹭。

 

于是,在这种情况下,节日营销某种意义上成了各大品牌方的“政治正确”。

 

至今,节日营销依旧是品牌推广的主阵地。而当一件事情成为主流,其内部也在不断分化,同时也在不断修正我们对于“节日营销”的认识。

 

01

“无节日热点,不营销”是个坑

 

“无节日热点,不营销”也顺势成为许多营销人信奉的圭臬,尤其是当下social化的传播时代。

 

在全年的营销规划中、在各种满天飞的“xxx年全年营销日历”中,各个节日成为了固定的热点。

 

 

从元旦、春节、七夕、五一劳动节、国庆节......再到第二年的元旦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
 

传统节日不够,就改造西方节日来凑,圣诞节、感恩节,还不够?那就巧立名目,自造节日!天猫双11、京东618......

 


 

在公司,如果你做的某品牌广告与营销策划方案里,没有节日营销,不但你自己觉得不专业,更会遭到领导的不满意。

 

品牌端想方设法激发大众在节日时间段的消费欲望,间接表现出了品牌端对节日的执念。这种做法无关于群体情绪的释放,无关于传统文化的沉淀,也无关于人与人心理上的交集。

 

从公司的营销战略上来讲,这种做法会违背了节日平衡“平淡无奇”日常生活的本质目的,变成了一场“刺激欲望”为核心的狂欢,对品牌方而言背后存在着风险,很容易忽视客户的真实需求。

 

 

在消费者端,一到节日,各种品牌营销狂轰乱炸,你方唱罢我方登场。当这个时效性的理念被当做习以为常的工作技能之后,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,每一个节日都是对公众情绪的透支。

 

经过这样年复一年的洗礼,消费者利益感受度降低,不但形成了天然应激抵触情绪,而且早就麻木了。而品牌方更有种无奈之举,拉长节日营销战线。

 

在营销圈,我们常说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

 

但当我们把“无节日热点,不营销”奉为营销真理的那一刻起,其实就违背了营销的基本原理,陷入了一个禁锢的泥潭。

 

营销战略的本质在于建立差异化价值,但节日营销想要在一片节日的红海中寻找差异化,那是自己在给自己找难题。

 

 

02

放下对节日热点的执念,回归品牌建设

 

不过话又说回来,当所有品牌都在做节日营销时,你敢说不做了吗?这显然不太现实。

 

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,一份有效的节日营销计划应该是能够还原人们对节日的期望,让人们能够品尝到节日里最应该有的那份独特的滋味。

 

但跳脱出节日热点营销的框架,你会发现这本身就是品牌营销的本质工作。

 

 

不要过于复杂化节日热点营销,也不要寄托全部希望在节日营销上,放下对于节日热点的执念,深刻理解自身产品特性和目标人群需求,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,做好最本质的品牌建设工作即可。
 

03

品牌建设的本质

 

首先,在非节日的日常营销中,持续的传播统一的品牌形象,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显著度。

不要寄托于“临时抱佛脚”的品宣,因为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,不花时间怎么会让消费者牢牢记住?

 

其次,不用过于迎合节日营销,与日常宣传要统一。

不要太刻意创造新的品牌概念或形象,这只会让消费者在最佳购买场景中,因为你自作聪明的改头换面,而无法辨识品牌。

 

最后,依据自身产品气质,打造固定化的品牌活动。

也可以理解为品牌的自我造节。毕竟好的产品,也应该打造符合自身产品气质的专属活动,形成营销壁垒。

但造节的核心依然是营销,而非造节本身。也并不是为了挤节日营销的流量,而是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流量蓝海。

 

 

面对千变万化的消费者,品牌围绕产品去搭建营销体系才是最稳妥,也是最常见的做法于品牌而言,需要的产品前置,营销后移;于节日营销而言,天然的具有营销前置,产品后移的属性。

 

远韬科技——SHALLPAY中国领先的微信整合营销系统,致力于以AI为技术驱动的商业与营销赋能,基于自主研发SHALLPAY微信整合营销系统包括“内容发布”、“活动发布”、“微商城”、“客户关系管理”和“大数据分析系统”,以及整合运营服务,帮助客户实现基于智能大数据驱动的获客效率提升、精准营销及数字化商业转型。